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体系,从冷战时期的微妙平衡到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,再到当下焦灼的关税变局,日内瓦用了百年时间将自己锻造成“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外交中心”“和平之都”“全球治理的核心地带”。
然而,辉煌之下,日内瓦却也承受光环的重量。近年来,随着国际组织数量不断增加,诸多问题逐渐显现。生活成本急剧攀升,物价飞涨,住房租金更是居高不下,给当地居民及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。这座被誉为“和平之都”的城市,正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生活的重量。
高物价与高薪之间的微妙平衡
作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,日内瓦的物价如同它的湖光山色般令人惊叹。
在日内瓦的这几日,我深有感触。在当地一家超市,菜品琳琅满目,但菜价却是“触目惊心”:每公斤土豆3.5瑞郎、胡萝卜4.2瑞郎、卷心菜6瑞郎、大葱7瑞郎,简单几样蔬菜需要182元人民币,相当于上海盒马超市同种类菜价(约23元)的8倍。
日内瓦农贸市场的菜价,作者摄
事实上,与欧洲国家相比,瑞士的生活费用比其他地方都贵,家庭平均开支高出欧盟平均水平70%左右。
然而,这一昂贵物价的传统并非近期才有,早在2005年瑞士就已成为世界上最“昂贵”的国家之一。2005年的价格指数显示,瑞士的物价水平高过世界平均水平的74%。时至今日,瑞士仍是高物价国家,但并不妨碍其成为全球最喜爱的移居目的地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高物价背后是“贵有所值”,是优质生活生态。这生态由高收入、全链条福利、绝对安全、职业尊严与自然馈赠共同构成,恰恰是全球移居者愿意为“高价”买单的核心原因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,日内瓦社会福利体系,像一张精密的安全网,消解了高物价可能带来的生存焦虑。
我和当地专家交流发现,日内瓦医疗、教育和养老体系处于全球顶尖水平,公共卫生系统覆盖全面,教育体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均处于世界前列。此外,低犯罪率、政治稳定性和传统安全环境等,都极大地吸引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高净值人群。
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日内瓦的高成本本质上是一套精密的社会经济筛选系统。高技能人才,收入足以覆盖成本且有余裕,但对中低收入者来说,生存是挑战。日内瓦的平均月薪为6100-6599瑞郎,其最低月薪为4000瑞郎(约2.9万元人民币,瑞士最高)。按照平均水准,每月居民的三项刚性支出包括房租(1000-3000瑞郎)、食品(约500瑞郎)、强制医保(400-800瑞郎),这三项支出总额已占最低月薪的47%-107%,留给交通、通讯、服装、娱乐、储蓄的空间已不多。
瑞士政府的统计数据也指出,月总收入低于5000瑞郎的家庭难以存钱。这在我们与一位餐馆服务员的交谈中得到了印证。服务员是一名来瑞士读书的留学生,后来留在日内瓦工作和生活。她之前在一家手表企业工作,后辞职生娃,目前是出来透透气顺带打个零工。她坦言自己是“月光族”,但言语间透露着轻松和从容。这份从容可能来自瑞士普遍偏低的失业率和完善的福利保障,让“不储蓄”有了安全感。
根深蒂固的中立根基开始摇晃
瑞士长久保持中立。1815年维也纳大会上,战胜国给予瑞士中立权的规定是:只要瑞士不参与任何冲突,不派遣雇佣兵,瑞士就不会再成为战争场所。
按照瑞士的官方定义,可归纳为五条准则:不参加战争、保障自卫能力、在军备出口方面平等对待交战各方、不向交战各方提供雇佣军、不向交战各方提供领土。这意味着瑞士不参与武装冲突的同时,不支持任何交战方,其珍贵处在于参与各方皆信其真实。
位于日内瓦的世卫组织总部,新华社图
然而,当瑞士政府选择对俄制裁,无数批评之声如细针般从各个方向刺来,质疑这曾经的“中立守门人”是否在特定时候悄然转动了天平,偏离了曾经坚不可摧的“中立准则”。见证过无数国际协议签署的日内瓦,如今的谈判桌上开始多了几分猜忌。
事实上,中立并不是虚空里的美德,或者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,更是大国政治角力后相互妥协的一处缓冲地带。亦如1815年的中立是战胜国给予的妥协,而如今,所谓的“灵活中立”或许是小国在霸权博弈中的求生术,使其在当代地缘政治中保持实用韧性。
当下,国际经济格局加速演变,多边体系面临挑战,在全球南方国家集体崛起的背景下,日内瓦仍是一处举足轻重的多边主义枢纽。从历史来看,它非常擅长搭建桥梁,但这座“桥梁”如何保持真正的独立和中立,重建国际信任,重塑合作逻辑,扭转巨大的不平等,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平台,可能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。
WTO遭遇困境,也力图找寻解决方法
在日内瓦的几天,我们访问了联合国、世界贸易组织(WTO)等国际组织。那些经常出现在国际新闻中的熟悉标志,显得亲切起来。
记忆最深刻的是在WTO的那场座谈。一位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、WTO和联合国都工作过的负责人接待了我们。针对WTO未来的发展,大家敞开了谈,热切、真诚而务实。坦诚激发了新颖的观点和意见,也让我们一行感受到WTO在当下的困境和力图找寻解决方法的迫切心情。
对方坦言,现在的WTO遇到了困境:一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一对一的双边经贸谈判,逐渐取代WTO多年来实施的多边规则,这对当下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发展极为不利。在国际事务中,WTO一直发挥“裁判”的作用,解决国际贸易争端,但如今这个作用被限制住了。二是,关税被武器化,这是WTO最不愿意看到的。但他同时也坦言,零关税也不是最终趋势。关税应该是发展的工具,它不是一种政治武器,而是随着经济发展灵活变动,最终有利于经济发展。三是,由于美国已经连续两年不缴纳会费,WTO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。相反,中国缴纳的会费比本应缴纳的要多,值得钦佩。
WTO内的主会场,作者摄
我们在和WTO官员交流时表示,中国从始至终都坚定地遵守、支持和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经贸规则。原因很简单——WTO多边规则符合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,所以中国坚定捍卫WTO的各种多边经贸规则,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,主动承担起负责任大国义务。事实上,包括WTO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应该继续加快改革步伐,继续朝着更加开放、更加包容、更加多边主义的方向走。一方面,体制机制需要顺应现在国际经贸规则的新变化,尤其是数字经济、新兴产业、服务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变化,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。另一方面,这个改革的方向应该反映发展中国家或者说第三世界的力量和声音。因为从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来看,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已经成为一种新力量,而这个力量需要在国际经济治理当中体现一定的话语权。确实,这需要一个过程,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
“流动的喧嚣”并未打破城市的慢与静
日内瓦傍晚6点的街道,如传闻所言,各类小店都早已关门。热闹的仅是餐厅、酒吧和咖啡小馆,用来结束一天的生活,日子过得平静而有节奏。
在日内瓦的出访接近尾声,晚饭过后,我们一行走在日内瓦湖畔,湖中的140米高的喷泉此刻打上了彩色灯光,有一种童话般的神秘和惬意。湖边码头排列整齐的小船,沿湖一排排酒桌,三三两两,或是朋友或是家人,悠闲地坐在带有伞棚的桌椅下喝酒聊天,谈笑风生。
傍晚的日内瓦湖面,作者摄
作为全球治理中心,日内瓦每年有上百场国际会议、数十万国际访客,但这些“流动的喧嚣”从未打破城市的慢与静,国际元素与本地特质能够长久保持共存。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,或许不仅仅在于宏大的国际政治叙事,更在于具象化且松弛的生活日常,让身处其中的人既能感受到文明的精致,又能触摸到自然的温度。
对于大城市而言,优美的环境不必然是奢侈品,人、城市、自然三者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舒适的张力。如果说快节奏的城市里,风景只是背景板,那么日内瓦生活的慢节奏则让你在忙碌之余放大感官,在瞬息万变的生活和工作中实现自我调节,感受个体旺盛的生命力和存在感。
日内瓦一处形似上海武康大楼的街角,作者摄
信钰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