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世纪的中国,风云激荡。社会结构的颠覆性变革与思想观念的解放,无不深刻投射于被视为社会基石的婚姻领域。传统的“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”如何一步步让位于个体的情感选择?婚姻制度经历了哪些里程碑式的立法革新与习俗嬗变?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中,婚礼仪式、家庭关系乃至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发生了怎样的重构?
一部以社会文化史视角,深度梳理二十世纪中国婚姻变迁脉络的厚重学术著作——《20世纪中国婚姻史》,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,该书正是对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历史之问的系统回应。其出版学术座谈会日前在京举行。
从“包办”到“自由”,婚姻的世纪缩影
这部凝聚学界心血的五卷本著作,不仅是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结晶,更试图通过宏阔的历史叙事与细腻的个体描摹,回答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人情感、家庭与制度变革的深刻命题。
该书主编、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、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会会长梁景和在书的序言中介绍,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五卷,勾勒出婚姻变迁的曲折路径。1901–1927年,婚姻变革与民族救亡相结合,精英阶层批判传统陋俗,倡导自由结婚,甚至出现“废婚主义”等激进主张,体现了思想启蒙的深刻性。1927–1950年,不同区域(根据地、国统区、沦陷区)形成多样婚姻形态,相关法律条例的颁布初步规范婚姻行为,展现了社会的多元性。1950–1966年,新中国首部《婚姻法》确立了婚姻自由、一夫一妻等原则,通过运动推行,自主婚姻、新式婚礼逐渐普及,凸显了法律政策的规范力量。1966–1980年,“文革”特殊时期,婚姻一度被政治化,知青婚姻呈现晚婚、扎根婚等特色,反映了组织的管控性。1980–2000年,改革开放带来观念解放,个人情感日益受重视,试婚、独身等现象出现,同时婚外恋等问题凸显,新《婚姻法》推动婚姻向法治转变,这一阶段的婚姻变革体现着观念与行为的开放性。
《20世纪中国婚姻史》厘清了20世纪中国婚姻从“包办”走向“自由”的核心线索,并揭示了婚姻演变与国势兴衰的密切关联:民族危机催生变革诉求,政治运动左右婚姻自由尺度,经济状况影响婚姻形态。其应用价值在于帮助人们辩证看待当今多元婚姻现象,并启发对未来婚姻形态的思考。历史表明,婚姻变革是社会整体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,理解其百年历程,不仅有助于追求更高质量的婚姻生活,也是洞察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。
该书的主旨体现了梁景和学术思想的一致性与连续性。这是对其以往社会文化史理论学理思考的总结,体现在六个学术论题上:一是个人意识的觉醒与伦理文化的变焦;二是国家权力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渗透、妥协与平衡;三是扬弃与调适的婚姻变革策略;四是国家的管控与民众的自择;五是改革开放与婚姻回归私人领域;六是20世纪婚姻变革与人类精神进化。
一部制度与情感交织的社会进化史
这部著作不仅是关于制度变迁的社会史研究,更是一曲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婚恋选择的变奏曲。书中引用了大量档案、报刊、日记及口述史料,细腻刻画了历史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。这使得严谨的学术探讨拥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,让读者得以窥见制度条文背后,无数普通中国人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挣扎、抉择,其自主意识如何逐步觉醒并完成观念的蜕变。
《20世纪中国婚姻史》出版学术座谈会
学界专家在座谈会上表示,《20世纪中国婚姻史》的出版填补了该领域系统性研究的空白,其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尤为可贵。它揭示出,婚姻的变迁绝非孤立现象,而是与政治运动、经济发展、法律完善、思想启蒙、女性地位提升等诸多因素紧密关联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这部婚姻史也是一部缩微版的20世纪中国社会进化史。
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表示,《20世纪中国婚姻史》作为一部重要学术著作,具有三方面突出价值:第一,它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,并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,入选“十四五”重点出版规划,具有国家级学术水准。梁景和教授团队历经十年深耕,以扎实史料厘清了20世纪中国婚姻从包办到自由的核心演进线索,深刻揭示婚姻变革与国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。第二,该书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叙事,将百年婚姻史划分为五个时期,既把握时代特征,又通过具体人物故事展现个体命运,使历史有温度、可感知。第三,著作具有现实关照,通过回顾百年婚恋变迁,启示当下。
《20世纪中国婚姻史》
百年回首,从束缚到解放,从集体规训到个人追求,婚姻领域的破旧立新,清晰地标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足迹,也承载了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向往。这部著作的价值,正在于它为理解这一复杂而动人的历史进程,提供了坚实而丰富的文本基础。
信钰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